联系我们 English
首页 > 双边关系 > 维和
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
2008-03-04 00:00

中国第六批赴利维和医疗分队供稿

 

 

在远离祖国万里之遥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有一支来自中国的维和医疗队,他们身处恶劣的环境之中,面临着各种流行病的威胁,用青春诠释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用血汗浇灌着美丽的和平之花,用行动架起一座联结中非友谊的桥梁。

 

全力施救,把健康还给非洲人民

 

“中国妈妈”,这是一个7岁的利比里亚男孩对维和医疗分队女队员王滨的称呼,事情还得从1个月前的一次急诊说起。那天下午临近下班,忙碌了一天的医护人员正在收拾着器械。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怀抱一个男孩,忽然从雨雾中匆匆跑进了门诊室。孩子呼吸微弱,脸色苍白,已轻度昏迷。情况紧急,正在值班的王滨医生组织人员马上实施抢救。问病史、量体温、测血压、采血样…….,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经了解,男孩名叫斯待雷,今年刚满7岁。由于高烧、头痛,3天前住进当地的一所医院,然而几天来,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急剧恶化,今天更是几度昏迷,只好赶来中国医院求救。检查结果显示,小孩高烧40度,心跳减弱,全身浮肿,由于延误了治疗时间,加之长期的营养不良,已出现重症贫血、黄疸,并伴有肾衰竭的征兆。结合血样检测结果,王滨当即诊断孩子患的是脑型疟。有统计显示,接受治疗的脑型疟病人死亡率为22%,特别是对于婴幼儿,这一比例会更高,王滨深知她的危害。情况紧急,她马上制定出了抗疟药联合用治疗方案,静脉点滴随即开始。经过近5个小时的静脉注射,至当晚11点,孩子终于睁开了眼睛,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经过复查,患者体温慢慢趋于正常,已基本脱离危险期。

 

由于联团有规定,驻地患者不能住院治疗。征得队领导同意,此后1个多月,到两公里以外斯待雷家里巡诊成了王滨医生的“必修课”,每次去都会给小斯待雷带去一些自己节省下来的小食品。由于治疗方法得当,加上她的精心护理, 1个月后斯待雷的身体完全康复,又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那一天,活泼的斯待雷在父亲的带领下专程来到中国维和医院,来看望挽救了他生命的叔叔阿姨们。当再次见到照顾了自己1个多月的王滨医生时,他竟用一句不知从哪里学来的汉语——“谢谢,中国妈妈”表达自己最真诚的谢意。

 

长达14年的内战使利比里亚成为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这里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有疟疾、痢疾、肝炎及艾滋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疾病与传染病经常会很轻易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根据联合国艾滋病组织统计:2001年利比里亚有超过13000人死于艾滋病。然而全国仅有200多名医生,50%来自国外。中国第六批维和医疗分队自去年8月份到达任务区以来,承担起维护非洲和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道义和责任。已累计为当地群众诊治病人2800多例,实施手术32例,抢救危重病人7例,并先后6深入乡村巡诊、宣讲医疗防病知识,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

 

慷慨解囊,把援手伸给非洲人民

 

今年年初,中国维和医院驻地大吉德州出现霍乱病例,并有流行趋势。在一次防治霍乱的例行会议上,州立莫林医院院长向分队王东旭队长委婉地提出希望援助部分药品的请求。面对驻地群众的困难,在保证维和官兵医疗需求的情况,王东旭队长答应了向他们捐赠部分药品、注射液。

 

捐赠仪式是在莫林医院门前的一个草坪上举行的。当拉着药品和器械的车队到达时,草坪上已经聚集了上百名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前来看病的当地群众。大吉德州州长亲临大会,并主持了会议。他代表大克鲁州的全体人发对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慷慨捐赠表示感谢,并再三表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为当地百姓所做的努力,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对利比里亚的巨大帮助。莫林医院院长更是紧紧拉住王队长的手,激动地说“在我们最困难、最急需的时刻,中国医院给我们送来的这么多的药品、注射液和注射器,这确实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感谢中国医院、感谢中国”。王东旭队长也代表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作了简短发言,高度赞扬了医疗分队与当地人民结下的深浓厚友谊,并表示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在需要的时候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当一箱箱凝结着中国维和官兵和中国人民深情厚谊的药品交到他们手里时,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来的是感激、是信任,还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仪式结束,会场响起了阵阵鼓声,群众围绕在中国维和官兵的周围,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以此对中国维和官兵的大力帮助表示感谢。

 

据了解,新年之际,维和官兵们把集资购买的300多件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捐赠给驻地学校,努力为下一代学习成长尽一份力量。当地的电台对此专门进行了报道,州长了解情况后,亲自将一只象征当地最高礼仪的山羊送给医疗分队以表达对中国维和军医的敬意。

 

维和分队王东旭队长告诉笔者说,“我们来到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们的国家。虽然中国维和医院的主要任务是保障联合国维和官兵的健康,但当地民众的医疗需求同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倾尽所学,把技术传给非洲人民

 

前两天,骨科刘莅医生接待了一名当地医院转来的病人,病历显示,患者因外伤致右踝关节疼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踝关节骨折,但治疗3个月时间病情无好转,反而疼痛加剧,目前连走路都很困难。经验丰富的刘莅医生结合患者症状和X线摄片检查,经过反复推敲发现,患者的疾病不是关节骨折而是骨结核。这一治疗方向性的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延误治疗时间,病人有致残的可能。以对患者高度负责的精神,刘医生制订了具体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实施了结核病灶清除术。1个月后复查,病人右踝关节已经出现骨修复,症状明显好转。评着过硬的技术素质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维和军医及时挽救了患者的健康。患者及当地医院的医生对中国维和医院的精湛医术表示敬佩和感谢。

 

这件事的发生也使分队领导意识到,送医送药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中国维和医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与四战区一级医院、各国医疗官及当地医疗机构建立了技术帮带关系。通过现场指导、理论辅导及来队见习等方式,实施医、护、药、技各专业对口帮建,与他们一起共同探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尽快提高医疗技术。截止目前,已累计授课20多课时,指导维修仪器设备15台(件),并帮助他们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医疗规范和流程。医疗副队长卢建跃自豪地告诉笔者,“现在我们每名医务人员至少都有一位洋弟子,通过技术帮带不仅地方医院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再学习和升华的过程。”

 

今年雨季到旱季的过度时节,针对疟疾多发的实际问题,中国维和医院还组召开了联利团四战区首次“疟疾防治经验交流会”,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多个非洲国家的医疗官及当地医疗机构的约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对中国防治疟疾取得的宝贵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一定会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国造福于民。通过技术上的广泛交流,进一步加深的中国维和医疗分队与非洲同行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联利团总司令奥比亚克将军专门为中国维和医院题词,对中国维和官兵为保障维和官兵和驻地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向驻地医院捐赠药品

对当地医院的技师进行现场指导

深入乡村巡诊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